
山东博物馆以大河上下黄河流域史前陶器展为名展现了古老河谷中陶瓷工艺的丰富瑰宝
山东博物馆与甘肃省博物馆携手主办,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策划的《大河上下——黄河流域史前陶器展》,在山东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中的一件名为“卍”字纹长颈彩陶壶,出自马家窑文化,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由青海省博物馆珍藏。
此次盛会共展示了186件精美的史前陶器精品,全面回顾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辉煌文明。展览将持续三个月,从2015年12月26日至2016年3月26日,为观众呈现。
展览分四个部分:生活序曲、艺术绝响、文明华章和制作工艺,每一部分都展示了一系列宝贵的文物,其中包括126件来自外地的珍品,以及60多件一级收藏品,是黄河流域史前陶器的大型汇集,让人对整个区域历史有了更深入了解。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其早期文化发展十分丰富。在上游地区,如大地湾文化和仰韶文化逐渐演变成马家窑文化;而中游则出现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最终发展成龙山文化,这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龙山时期,以龙为图腾的人们社会化进程加速,与周边其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融合,在这过程中奠定了中原地区,即中华传统根基。
在下游的山东,也留下了一系列完整且重要的新石器遗址,如扁扁洞遗址、大汶口—龙山等,它们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技术水平提升。这些陶器不仅是古代生产力进步见证,更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体现,有着独特的手工艺风格和造型设计,使之成为今天仍能吸引人的艺术珍品。
通过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到龙山文化城区如章丘城子崖、临淄桐林等地,都有着大量遗迹,其中还有一些刻有符号或文字的地面陶瓷。此外,那里的制备蛋壳黑陶技术已经达到极高水平,“黑光亮”成了该时期典型标志,而海岱地区制备技术所达到的高度,可以视作代表整个区域在那时科技水平的一种缩影。